景点导览 >>
慈城古县城
百年老外滩
古刹保国寺
日湖风景区
生态农家乐
都市农业园
北山游步道
其他景区
古刹保国寺
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旅游>景点导览>古刹保国寺

【景区评级】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走遍中国】
  CCTV-4【走遍中国】之《千年古寺》

  第一集:mms://60.190.2.11/jiangbei/cctv_wmv/baoguosi/VTS_03_1.wmv
  第二集:mms://60.190.2.11/jiangbei/cctv_wmv/baoguosi/VTS_03_2.wmv


【旅游指引】
  景点门票:20元
  开放时间: 8:30-16:30
  交  通:市内公交车332路直达。
  自 驾 车:市区-育才路延伸段-康庄路-保国寺旅游公路-保国寺
       市区-宁慈公路-东保公路-保国寺。
  电  话:0574-87586317 
 

 

保国寺交通方位图与景区图

【保国寺简介】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保国寺

  始建东汉,唐时重建,由唐僖宗赐名“保国寺”,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唐、宋、元、明、清、民国的建筑各有特色,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一部活史书,其中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是江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大殿“虫不蛀,鸟不栖,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的奇特现象,令人叹为观止。文物古建与自然山林相得益彰,是一处集观光、休闲、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是以诠释东方古建筑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馆,形藏于宁波城北郊的灵山山岙,由保国寺古建筑群和保国寺公园组成。保国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北区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和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重要史迹。
  保国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东汉。当时光武帝手下的一名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张奇芳东征之时途经灵山,见这里山青水秀,于是辞官隐居,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便舍宅为寺。唐会昌五年(845)全国掀起了一场会昌灭法,在这次灭法运动中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的时候开始重建,当时的皇帝唐僖宗李儇为了护卫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李家皇朝,于是钦赐“保国寺”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千工轿

  保国寺古建筑群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分三条轴线分布,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壮丽之中不乏江南秀雅。现存有汉(骠骑井)、唐(经幢)、宋(大殿)、明(迎薰楼)、清(天王殿、观音殿、钟楼、鼓楼)、民国(藏经楼)等多个时期的古建筑群于一体,其中重建于1013年的北宋大殿,经过千年的斗转星移,几经战乱,几经灾变,终于蹒跚至今,尤其是在气候湿润,白蚁横行的南方地区,更为难得,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它在中国现存屈指可数的早期木结构建筑中,保存着无与伦比的历史信息。它所采用的木构技术,成为十一世纪最先进、最具有代表性的范例,为九十年后才产生的中国第一部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奠定了基础,因而在世界科学史上闪烁着熠熠光辉。
  保国寺公园占地28.8公顷,分别包括仙人桥、灵龙泉、叠锦台、青幛亭、望海尖等十多个景点。自然景色四季分明,早晚各异,晴暖雨雾,冬暖夏凉,生态环境清幽异常。公园内植被茂密、生物多样,具有高观赏价值的花卉植物有140余种,古树名木9种。相继开辟了梅花园、杨梅林、金橘林、荷莲园、桂花苑、竹林等特色园林,四季花果飘香、古木参天。多样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公园内现生活有浙江省二级保护动物画眉、猫头鹰、刺猬等,园内随处可见松鼠、野鹚鸡、野兔、獐等多种野生动物。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依托悠久的历史建筑遗存和丰富的自然山林资源,正日益成为市民假日旅游休闲的理想去处。

  


【保国寺跨入千岁之门——保国寺的故事】
(点击进入)


【纪念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


点击图片进入

【保国寺的故事】
  (一) 一、战天斗海 ——河姆渡时期的先民 蜚声中外的保国寺,座落在宁波北郊的灵山里。“灵山”这名称咋来? 这件事,离开眼前有六七千年啦! 那时候,本地广袤的平原还未淤成,宁波城乡大部分土地浸沉在海湾之中。涨潮辰光,海水滚滚直涌到现今保国寺所在的一脉大山山脚不远的地方。住在这一带的老祖宗,除掉打猎、捕鱼的传统本领外,已经把种田当作生活主要来源。沿山脚向外逐年扩大开垦,海湾边一圈都成了良田。 有一年,稻谷长得特旺。眼看丰收在望,谁知阴历七月十八夜里,狂风、暴雨、海潮一齐来,真真是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田地淹没,房舍冲光,人逃得快、上半山腰保牢性命。熬过三日,风雨停歇,海水退落,劫后余生惊惶初定,看到就要收割的稻谷全埋进泥涂里,男女老少只有痛哭。正当大家束手无策,山上下来三个身高膀粗的后生,走进人群劝慰道:“哭呒用嗬!今后日子还长,千年大计是治海。”大家很诧异,请教三人大名,有何治海良策?三人自称名叫“灵慧、山伯、善极”。他们请原来各村落的长者聚拢来商量,建议用“开河道排洪,筑海塘挡潮”,并表示愿意和大家一起干。道理勿错,大众赞成,就请三位巨人领头。粗粗重建栖歇之所,同心协力,分成三班、呒日呒夜苦干,开挖成河道网络,垒起了三条海塘。于是,岁岁太平,年年丰收。令人悲痛的是:灵慧和山伯在与海潮搏斗中献出了生命。群众把两位牺牲的巨人分别埋葬在大山脊梁两端,堆起对峙的、形成双峰的巨坟,并把两人名字的第一个字连为一词,命名这一脉大山为“灵山”,永作纪念。直到近代,人们看到这大山两头翘,形象化也称作“鞍山”了。还有一位治水巨人善极,积劳成疾,终后安葬在山腰中央,也是一样的巨坟。三个峰头原是三座巨坟呀!垒起的海塘三条,叫做胡塘、洪塘、康塘,遗迹犹在,只是海塘名称借用成乡与村的地名了。条条坚固的塘堤起了宁息波涛、镇定海疆的大作用;海水退出后淤成的大片陆地,也就取名讴作“宁波”、“镇海”了。

  (二) 二、将军隐居 ——汉代自我保全的功臣(上) 现今的鞍山,起始讴灵山;到东汉时光,又得了个威武、响亮的新名,人称“骠骑山”!与原名并存了千把年。这新的山名,当然有来历,情节生动、扣人心弦。 话说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刘秀起兵宛城,定都洛阳,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史称光武帝。其时群雄尚未全翦歼,争战持续,正值用人之际;刘秀笼络部下,大封功臣,皆为列侯,本故事的主人公也在其中。这位新封的爵爷姓张名意,官拜“骠骑将军”,自起兵以来,统率大队勇猛骑士驰骋四方屡建奇功。张侯生有独子,取名齐芳,随父征战,攻无不克,屡屡迁升,得“中郎将”衔。真是父贵子荣,八面威风。事过数年,海内底定,刘秀便施出祖宗刘邦、吕雉故伎,杀戮功臣,先后三任大司徒俱获死罪。“昨封侯,今死囚”,张意不免物伤其类,伴君如伴虎,岂可再迷恋仕途!钦佩邓禹功成身退、隐居吴中光福山麓,更赞赏严光垂钓富春江畔、始终不肯出山。但自己颐养天年的佳山秀水又在何方?便着意察访起来。 深秋一日,自慈溪东向扫荡残匪,公子齐芳率前锋猛追,已去数十里。张意殿后督队,行到一脉青山,云际双峰耸峙,沿山麓奔驰,但觉层峦相邀、列嶂争迎,无不含情!按辔缓行,细审东峰之下尤属深秀:南向衍出两支脉,左脉起伏如大象舞鼻,右脉峥嵘似雄狮蹲踞,两支脉回拥一岙,相锁成阙,气势非凡!遥望岙中,修竹流翠,霜木竞丹,更有一川飞瀑高悬,疑非人间。遂下马率亲随循径入岙,盘曲登瀑上,此处已无尘半点、上来还有绿千寻!石径三折,复现广坪。张意情不自禁,呼道:“得其所哉!”徘徊不忍离去。恰好齐芳归报全歼残匪于江海之间;张意遂下命就此坪上扎营夜宿。当晚,为父的说了挂甲归田,隐居于此的大愿;为子的得到开导,自然听从。翌晨,父子同登象峰之巅,观东海日出;又请来村民父老,了解当地情况,并提出自己终老于此的要求;再由子陪同祭奠了献身创业的灵慧、山伯、善极三位神灵,便拔营班师。“飞鸟尽,良弓藏”,原是至理。得了天下,将帅要求告老,当然“恩准”。张意一家轻装简从来到了灵山之岙,在瀑上广坪盖几间茅屋、凿一眼井泉,安居下来,耕读自娱。 

  (三)二、将军隐居 ——汉代自我保全的功臣(下) 离皇帝远了,与黎民近了;张意不时去山麓各村访病问苦、扶弱济贫。山左二里的苏家村更几乎是每日必到;村后独立的圆锥形小丘前台地、日暮便成聚谈场所。乡民诉说,康塘良田千顷被土豪仗势侵占已久,控告无门、械斗屡败,拟再次聚众持械前往夺田。张意请众乡民不妨明午就此丘前台地聚集,只是单凭武力并非上策。即以自己名刺,派子齐芳持去,嘱那土豪按时前来。那土豪慑于张侯声威不敢不来,到则见小丘顶上“骠骑将军”大旗猎猎飘扬,丘前乡民聚合逾千,声势浩大。张意戎装端坐,训以格言“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昌”。土豪本来理屈,至此只得忍痛退还强占的田地。为庆胜利,乡民自此不肯取下山顶大旗,世代相守。张意初居灵山,乡民听说是“将军”“爵爷”,不免畏而远之;但至此,便亲而敬之了。过了几年,流行起一首颂歌,道是:“饥食侯粮,寒着侯衣,病服侯药,渴饮侯浆!”。同时,乡民把张意隐居的灵山称为“骠骑山”,把他开挖的井泉称“骠骑泉”,把他常到的独立小丘前台地称“骠骑坪”,以表崇敬,并借以显示本乡的殊荣,习以为常,喊出了名。后来张意年逾耄耋,无疾而终,乡民人人缟素,在骠骑坪上设祠、雕像,称“骠骑将军庙”,四时致祭。元朝时候,有位高僧昙噩,特地做了一首洋洋洒洒的《骠骑山赋》,讴歌此地山海胜景与张意造福黎民,载入了地方志书。 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寺渐兴,本地绅民颇有想建寺供佛斋僧的。据说张意托梦后嗣,嘱让出宅地,俾改建寺院,于是就有了保国寺的前身“灵山寺”。这就是有关志书上说的“寺所由来,缘张侯舍宅开基。”“今之寺基即其宅基。”为彰弘法,灵山寺——保国寺大殿东北隅塑供着骠骑将军戴盔甲的立像,这像一九五三年还在。 明朝嘉庆靖三十五年,倭寇由海侵掠至灵山,望大山上草木森然,又见小丘顶大旗独竖,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进逼而退。群众纷传是“骠骑将军显灵,神兵狙击了来犯之寇,一乡赖安”。张意生前好事做得多,逝后长期以来许多国泰民安的应迹不免归功于他的神灵。清道光十八年,吏民上奏皇帝,原本活着封了侯的张意,死后一千七百多年于是又被敕封为“广显侯”。既然盛传是“神通广显”“有求必应”,灵验得很!骠骑将军庙所在的独立小丘由之被称为“灵山”。此灵山不是那灵山,名称虽同而含义迥异。为免混淆,保国寺所在的灵山便称“古灵山”了。 前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封侯后退隐,寻师黄石公于湘西山区,终老该处;于今,黄石寨、张家界名譟遐迩。后汉骠骑将军张意,封侯后退隐,终老海疆宁波,舍宅为寺;于今,古灵山保国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功臣两张,前后辉映。智者觅地,渔樵耕读,原乃自身保全之策;却功在事外,开发了中华名胜,装点了祖国山海,在不经意中为后世千秋万代的旅游文化投入了无可估量的基金!

  (四) 三、敕赐“保国” ——唐皇朝的忧患与灭佛兴佛 保国寺本称灵山寺。怎会改名呢?里头也有一段历史可讲。 封建社会里,皇帝一般都认为佛教对他统治有利,所以“崇佛”是常事;然而也有极少几个皇帝发觉佛教对他统治有害,或者自身沉湎于道教的长生之术,就实行 “灭法”。“灭法”一词是佛教徒的话语,即以行政手段强行禁止佛教。唐朝会昌五年(公元845),武宗皇帝下令:尽拆天下大小佛寺,僧尼悉数还俗。这是一次典型“灭法”事件,古灵山腰的灵山寺自然不能倖免。 古灵山脚下有位笃信佛教的殷实村民许标,看到灵山寺片瓦不剩,白场荡然,极不是滋味,昔日香火鼎盛的情景一直萦回脑际。不久,武宗皇帝死了,因而宁波城里的国宁寺(今天宁寺)恢复了,全国各地的寺院也陆续重建起来,灵山寺则因缺乏物力和主持人,迟迟恢复无望。稽延至广明元年(公元880)春天,许标眼看自己已一把年纪,朝思暮想,就似梦非梦的见一位女菩萨降临,对他开示:从速恢复灵山寺,以救万民!于是老公公到处宣传,众乡邻推派几个代表,同他一起去见国宁寺住持可恭和尚,要求他主持恢复灵山寺。可恭和尚当然愿意,只是朝廷规定,凡重建寺院应奏请皇帝恩准。由本地官长明州剌史写了文牒,可恭和尚带了徒弟偕同许标北上长安。当时上距以剡(嵊)县为中心的浙东裘甫起义不久,而黄巢起义大军又转战南北、渡过淮水进入颖宋徐兖之境;兼之关东大旱,数月无雨,禾黍枯萎;人祸天灾,唐皇朝岌岌可危。可恭和尚、许标等一行三人,到长安临潼便口诵莲经三步一跪拜,引来众人随观。如此三日,正进帝京城门,事有凑巧,天空乌云四合,顷间闪电雷鸣,大雨倾盆。霎时万民欢腾,都传说是明州和尚诚心感天求下霈霖。长安知府据此奏禀,僖宗皇帝龙颜大悦,冀求借佛力以保宝座,即命诏见三人。可恭和尚如此这般一讲,当即恩准恢复明州古灵山的寺院,僖宗亲笔题了“保国寺”三个大字,制成匾额;又特赐可恭紫色袈裟一袭,并命他在宏福寺讲五大部经、历三月之久。一时可恭和尚名震京师。僖宗在敕题“保国寺”时,还给京城乐游原上要重建的密宗佛院命名“护国寺”(今青龙寺),这虽属题外话,却明白不过地说了帝王崇佛、兴佛的企求。 披红结彩的敕赐“保国寺”匾额和黄缎盒盛置的紫色袈裟,一路供奉,船到明州,剌史率领吏属出城跪迎。很快寺院在原址再建竣工,雄丽庄严,规模逾昔。响当当的敕赐“保国寺”新名,就这样地替代了自东汉肇始历经七百年的灵山寺旧称了。

  (五) 四、宝殿神工 ——宋代灿烂辉煌的百工技艺(上) 有关保国寺的许多故事里,祥符殿、石栌斗、木馒头的神话传说最为“老宁波”津津乐道。只是口头相传,时经千年,一则神话故事衍变出好几个不同“版本”:有的语焉不详,有的画蛇添足,有的人物掉错,有的甚至情节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但是,总的来说,这不同版本的口传故事透过神话反映了北宋时期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沈括所写《梦溪笔谈》两书所描绘与称颂的当时能工巧匠们高水平的建筑营造等百工技艺科学成就。 故事主要情节是这样的: 大唐广明元年,灵山寺易名保国寺,重建梵宇琳宫,十方香火鼎盛。时光易过,荏苒又两百多年,到了大宋真宗皇帝即位,一场台风摧毁了年久失修的保国寺大殿,又一场大火把其它殿堂僧寮烧个精光。风火两灾,僧众散尽。 “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这时一位僧人挺身而出。此人俗称施,精通文史,早年落发于保国寺,法名德贤,人称“三学法师”。他和胞弟德成和尚朝拜四大名山,云游数载,归来则见保国寺只剩断墙残壁。德贤抚手长叹,不忍离去,誓志中兴祖业,重光古刹。于是结茅居遗址,四处募化,不避风雨,不辞千里。盛夏一日,夕阳西下,德贤和尚兄弟俩募化道经一处茂林,却见其中有一片异乎寻常,似柏又非柏,不识是什么树。旁处归鸟喧闹,唯独此片煞是静谧,一无鸦雀投宿;走入此林下,奇香扑鼻,细审竟然蚊蝇虫类绝迹。暗暗称奇。合十请教林外住户。一长者答道,此片林木正是他家祖上所栽,树名“黄桧”,虽不特别粗大,却格外坚实,更具特异功能:鸟雀蜂虫一概畏避,造屋制器不蛀不蚀。德贤省悟道:吾佛慈悲,天赐良材!遂向长者禀告保国寺兴衰始末,跪求布施,用造大殿。长者原好敬佛礼僧,为子孙积德,一口应允。明日便将黄桧木全部砍伐,人扛船载,陆续送到古灵山之腰。 却说德贤得此黄桧,建造大殿备料齐全,便去鄮峰小白岭下,礼请“活鲁班”吉祥、灵峰甥舅,择吉日开工。两位巧匠带领伙伴来到古灵山南麓。德贤要求新殿比旧时规模的高、宽、进深都加九尺,以示益显“大雄”。领班灵峰指指原来的殿基与堆着的黄桧木,叹了口气,向德贤作揖道:“大法师,您出难题了!三面陡坡,一面古井,限煞的小小地基咋造大大屋?这细细短短木材咋造高高殿?我枉有虚名,你这座宝殿我灵峰吃勿落。另外,古灵山北麓的定林寺大殿等我去开工。”娘舅干脆回绝。外甥吉祥却侧了头,转着眼珠,过了一刻道:“有办法,保国寺大殿我来造吧!”当下娘舅外甥拍板:各领一班工匠,分头于古灵山两麓各造大殿,同日开工,同日上梁。

  (六) 四、宝殿神工 ——宋代灿烂辉煌的百工技艺(中) 保国寺建造大殿,娘舅“活鲁班”灵峰吃勿落,外甥吉祥拍胸脯答应下来,他有何妙法?他突破常规的巧构思是:大殿三面的墙筑在地基外的山坡上,各借出四尺半,利用伸进殿内的山坡砌成团圝一圈的罗汉座;南面殿基伸出四尺半,虽压掉“汉骠骑泉”古井北侧地面井沿石板,却不碍井栏圈。木材不够粗壮,就四根拼合在一起,再帮镶四爿,就成为特别粗壮且美观的八瓣瓜棱柱;木材欠长,柱子上头就顶托复杂的层层斗栱,殿前部架构三个镂空藻井,不仅可使屋面抬升到要求的高度,而且更可使殿内顶部美仑美奂。这个设计方案,德贤和尚喜出望外,盛赞吉祥师傅是“善知识”、“功德无量”。 结构奇巧,工程量则大增加,成千上万构件逐一精工预制,日夜开工,忙个不停。转眼已到大中祥符六年(公元一O一三)的中秋佳节。原与舅舅灵峰约定明日卯时和定林寺同时上梁;构件虽已赶制齐全,可是柱未立,栱未架,哪有大殿影子!上梁还欠十天半月。吉祥垂头丧气,认输拉倒。与工匠们吃了过节酒,大伙儿干脆都去睡闷头大觉。 德贤和尚看守工地,跏趺端坐茅蓬,口诵佛号,彻夜不眠。皓月当空,午夜时分忽然金光万道,涌现五彩祥云,一位面色苍黑、身穿短褐、脚蹬芒鞋的老神仙由四大金刚等天神护卫缓缓降落。德贤俯伏在地,不敢仰视。唯听老神仙和蔼地说道:“我乃鲁班是也,本为上界星宿;念你三学法师矢志中兴保国寺,一片诚心,也喜小徒吉祥开创新法,光耀门庭;特邀天将相助,俾不误上梁吉时。”言罢便指挥四大金刚分头忙将起来。立柱的,垒斗栱的,架镂空藻井的,……与孩童玩积木一样轻捷。一位天将声如洪钟道:“禀告师尊,缺一个木栌斗呢!”鲁班答道:“吉祥后生,巧虽巧,还是粗心,这木栌斗漏制了。广目天王,就烦你把那边地上废弃的圆石础放上去,将就代替吧”!瞬间一堆堆垛码着的构件拼搭成了巍峨大殿的框架,诸神歇手而观,一位天将却叫道:“柱头顶托又大又重,恐怕经不住东海敖广龙王的大风!师尊以为如何?” 鲁班缓缓答道:“增长天王所言甚是。吉祥年轻不经事,不知原殿毁于大风的教训,只图殿柱刮直好看。有劳各位将一概柱脚往外移移吧!”诸神随即抱住柱子,将柱脚稍移,直立的柱子顿时成为叉立式。事毕,鲁班向德贤道:“此殿乃天神安装,当不积凡间尘埃。我等去也!”

  (七) 四、宝殿神工 ——宋代灿烂辉煌的百工技艺(下) 吉祥和工匠们酣睡,被重重的木鱼声、响响的念经声吵醒。一听,德贤哪里是念经,只是重复高唱:“叩谢菩萨降临,神工成吾宝殿!”大伙钻出工棚一看,果真大殿框架巍然屹立!德贤如此这般说了经过,吉祥望天就拜,口称:“门徒不敢自满,从今合当细心!”其时已是八月十六日卯时——约定的上梁吉时,诸方檀越纷纷上山观礼,却见宝殿大梁已上,昂首正欣赏宝殿结构宏伟、华丽、奇特、啧啧赞不绝口,忽然古灵山背后飞了四道白光,分别射落到宝殿屋山二梁头上不动了。工匠爬上屋山二梁端详,看清是北麓定林寺抛来的“上梁馒头”,上面还盖着红方印呢!吉祥没有馒头可以抛过去,抄起一柄斧头,裹了红绸,朝山那厢奋力一抡,表示我这里保国寺宝殿也上梁告成,木工结束了。说也奇怪,这柄裹红绸的木工斧头飞过古灵山山脊,沿抛物线落下,不偏不倚地恰好将刃口斜扌契进定林寺正梁当央! 这故事并非空穴来风,信口雌黄,而是件件有确凿物证;如若不信,现场验证可也。正乃“鬼斧神工飞来食”之谓! 保国寺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简称祥符)年间,大家习惯讴它“祥符宝殿”。这座宋殿是国宝,以古、怪、希、奇著称,一九六一年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人概括祥符宝殿的神奇,编成两首短歌: 一、 矮材造高殿,狭地筑宽堂;虫蜂望而畏,鸟雀不敢藏! 二、 根根殿柱歪,层层斗栱垒;点点灰尘无,白白馒头在!


  【见证古时绸之路活化石】  
  匠心遗珍 对日韩佛教建筑影响深远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佛寺建筑成了不可或缺的物化载体,保国寺大殿就是我国与东北亚建筑技术交流交往的重要“化石”。保国寺大殿素有江南第一古建筑之美誉,是现存宋、辽、金时代木构建筑中印证宋《营造法式》的标本式实例。保国寺“无梁殿”不用一根钉子而历千年之风雨,经数朝之烟云,其精湛匠艺映照严谨匠心。

  据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负责人徐学敏介绍,当宋元时期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时,宁波地区的宋代佛寺建筑也对日本及韩国的佛教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保国寺大殿作为现存唯一的该时期实物遗存,对比同时期的日本木构建筑遗产,特别是禅宗样建筑式样,在建筑式样、梁架结构、细部装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对比保国寺大殿同时期的韩国木构建筑遗产,尤其是柱心包建筑式样,其斗拱布置方式也有诸多共同点,带有明显的中国宋代区域建筑特色。徐学敏说:“明州本地的工匠甚至直接参与建造日本寺院,日本奈良东大寺就是其中一例。”

  保国寺的寺院建筑布局,完整地保留了“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这一传统格局,对日本佛教建筑影响深远。因此,保国寺大殿堪称浙东地区木构建筑文化影响日韩的实物例证,是11世纪东亚建筑文化交流圈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