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古以来,桥总是以别样的风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也因此在其担当的建筑意义之外,更增添了情感承载。
江北洪塘因塘而名,自古多水,江河溪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为启通途,先祖们以木石为基、架桥为渡,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梁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洪塘,感受古桥之美。
说到洪塘的古桥,不得不先介绍一条河流——龙尾河。
龙尾河发源于马鞍山,流经洪塘街道中心、费市、庄桥、裘市等地,与镇海、余姚水脉相通,江河相连,桥梁众多。
我区保存最完整的二座古桥——洪塘的上宅桥、福寿桥,都在这条河上。
龙尾河两岸,楼阁耸立,商铺林立,民宅首尾相望。
龙尾河北岸,是当年妇孺皆知的北市街。卖柴弄、西方弄、后新弄、灶户弄、方槽弄、陈家弄等民居鳞次栉比。
临街还有万兴蔬菜行、坤和酒作坊、公大南货店等商铺64家,饮宴赏景者、买卖者、住宿者络绎不绝,一番热闹的街市景象……
印刻旧时繁华 如今依旧发挥余热
上宅桥
古桥基本信息:
三孔两墩石梁桥
桥面铺有三排纵列的九块长条石板
桥孔跨水11米
桥面左右都有护栏石
中孔两边护栏石外侧刻有“上宅桥”字样
重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
上宅桥,就在龙尾河上,以桥边有洪氏上宅而得名。
桥墩上的仰天龙门石,雕刻有精致的四尊镇水鳌首,东西各两尊伸在水面上,气势雄伟,至今保存完好。
这四尊鳌首能保留下来,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70多岁的陈阳元老人,向记者娓娓讲述了他与四尊鳌首的一段渊源。
半个多世纪前,1966年一个冬日下午,家住上宅桥附近的陈阳元偶然间听到,红卫兵要砸了上宅桥四尊鳌首的双角和双眼。他心里焦急万分,心想这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物,不能就这样被毁掉。
当天深夜,陈阳元带上附近建房用的白灰和一些稻草,悄悄上桥,把四个鳌首裹得严严实实。到了白天,红卫兵看着这四尊鳌首面目全非,以为已经被毁掉,这才作罢。陈阳元老人说:“现在想起来这事儿,还是蛮惊险的。”
曾经,上宅桥下有许多往来的船只:捕螺蛳的船、往供销社送货的船、从村里来的装满稻谷的船、叫卖花盆和碗筷的船……河埠上,蹲满了洗衣服的妇女,这里也成了大家伙儿谈天侃地的聚集地。
从北市过桥,向南走,便是一条长达百余米,宽仅4.3米,直冲桥头的南街。这里有水兴蔬菜行、春茂木行、敦裕米厂、泰山堂药店、成泰当店等40家商铺。
“隔河相望一桥通,昼夜不息洪塘市。”南北二街,隔河相望。龙尾河水日夜不息流向姚江,汇入大海。桥上桥下,南街北街,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傍晚时分,还有此起彼伏的沿途叫卖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如今的上宅桥已经不复往日的热闹,但它承载的旧时繁华岁月的记忆,依旧留存在人们心中。这位“百年老人”也仍为龙尾河两岸的百姓发挥着余热。
隐匿于都市中的“大家闺秀”
夏泽桥
古桥基本信息:
桥身总长15.36米,宽2.2米
质地为当地梅园石
桥面为三块桥板并铺而成
桥墩呈“T”形
两岸桥堍由长条块石错缝砌筑
桥面两侧置栏板,中孔栏板两侧刻有“夏泽桥”
重建于民国十七年六月
夏泽桥位于龙尾河下游,是在我区第三次文化普查时被发现的。相较于上宅桥和福寿桥的热闹与繁华,夏泽桥静静地偏居在洪塘古镇南面的村庄里,好似一个深居闺中的“大家闺秀”。
夏泽桥与上宅桥形制极为相似。夏泽桥栏柱为清一色的红石,栏石非常光滑,桥额形式与上宅桥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匾框也饰连枝花纹,匾托为两头背驮牡丹的吉象。如果一定要分出一些不同的话,上宅桥的两头象是相向而立,而夏泽桥的象则是相背而立。桥额边款也极其相似,“民国十七年六月立、下宅同人经募重建”。
过去,桥边的一个村叫夏泽村,夏泽桥因此得名。现在,因为地区的开发建设,这个村已不复存在。夏泽桥也隐掩在小区的高楼中,要接近也很困难,桥上已无人通行,只是静静地看着龙尾河水流淌,见证着高楼大厦的崛起。
一座有桥联的桥 见证老街沧桑变迁
福寿桥
古桥基本信息:
桥面总长10.55米
三条并铺共九块梅园石条,净宽1.71米
望柱方形平头,柱栏连接用勾榫做法,为典型的清中晚期风格
桥南头有三级台阶,桥北头有五级台阶
桥额刻于中栏外侧,“福寿桥”三字为隶书体
建于清道光戊戌年(1838年)
重建于宣统庚戌年(1910年)
离上宅桥不远处,有一座三孔石桥,静卧于龙尾河上。这座桥有一个寓意吉祥的名字——福寿桥。
说来也有趣,可能是因为“福寿桥”的好寓意,全国竟有四座同名的桥,都建于清代。在洪塘的福寿桥桥边石级上,有一个古时航船泊靠拴绳的系船孔。这个石孔被无数系绳磨得润滑无比,足见当年货船客船来往之频繁,商贸之繁荣。小小石孔,见证了洪塘老街的历史沧桑和时代变迁。
特别的是,这是一座有桥联的桥,东西两侧桥脚面上各有一联。由于淤泥堆积,很多年来,人们都只能看到桥联的上半部分,直到2006年,龙尾河河道清理淤泥,这才有机会让桥联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当地的老文保员洪国锋也趁这难得的机会,把桥联抄了下来。
东面一联为:十里南通潺浦水,一江西接丈亭潮。
此联由一个叫洪铭功的人所撰,写桥下之水的来龙去脉。原来,姚江水流过余姚县城后,到丈亭分出一岔,经慈城的南面流过,称为慈江,洪塘市河与慈江相通。旧时,姚江之上没有大闸,宁波三江口的潮水可以一直上溯到丈亭,所以才会有“丈亭潮”。“潺浦”在洪塘之南,是流经洋市注入姚江的一条河名。此联将洪塘市河之水来自姚江再归于姚江,交待得清清楚楚。
西面一联为:吴社北飞虹影远,汉塘东送马蹄轻。
此联是洪黼华所题。上句中的“社”,是指燕子。因为燕子总是在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去,所以又称社燕。宋代周邦彦《满庭芳》词中就有:“年年,如社燕,飘流翰海,来寄修椽。”吴社的“吴”,这里是地名,范围在苏南浙北一带,用它来对下句中的朝代名“汉”。“虹影”当然是福寿桥了。何谓“汉塘”,是因为洪塘这地方,早在秦汉时期,已经筑塘围垦,后来有洪姓沿塘而居,繁衍成大族,就称为洪塘,也称洪家塘、洪家市。此联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宛若燕子北飞,大地回春的如画意境。
在百姓眼中的福寿桥历经“沧桑变迁,世事无常”。洪国锋说,自他记事起,这座桥就承载着办“红白喜事”的任务,哪家老人去世了,都要在桥上吹吹打打,哪家要办喜事,也要抬着花轿从桥上走过,认为这样能使婚姻美满,诸事顺利。
人文气息浓厚 历经洪水考验与历史洗礼
洪崆峒桥
古桥基本信息:
跨度仅2.78米
桥南北各置有六级台阶
桥面由三块条石并排连接,桥宽为2.28米
桥墩为条石垒成
桥栏高60厘米左右,长3米多
桥栏南北侧分别写有“洪崆峒桥”,
北侧字迹模糊,南侧还算清晰
重修于民国三十六年
除了洪塘古镇,在洪塘裘市村,同样有着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的古桥。
裘市村中部,有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名叫河滩浦河,流经裘市裘三自然村的南北,河两岸是清一色青砖黛瓦马头墙的明清建筑群。洪崆峒桥就在这片青砖黛瓦之间。在这里,它经历了多次洪水的冲击,见证了裘市的辉煌。
村里老人说:“桥的南栏当年被太平军推到河里摔坏了,到抗战胜利后,才由当地村民发起重修。”由于裘市村地处姚江下游,经常受到洪水的影响,于是村民把洪崆峒桥的桥面又抬高了十几厘米。
桥的两边,一片古朴典雅的古群建筑中,南边的擂鼓墙门很有名气。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门前有影壁。这座宅院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岳父裘仰山的祖居。旁边还有古耀临门、烂地墩老居、裘永沧大宅等。
北边最有名的,要数我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田里中进”。这是一处清早期的三合院民宅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偏东南),由台门、正厅、左右两厢组成,建筑占地约954平方米,台门朝南,为硬山顶,朝背面额匾上刻有“碧梧清萌”四字,正厅为三开间,重檐硬山顶,前置廊。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进梁六柱八檩;东西两厢通排为六间,重檐硬山顶,前置廊。这座200多年前建造的建筑矗立在此,古朴典雅,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