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旅游>旅游锦囊>我的游记
在慈城,寻找老街的温暖情怀
发布日期: 2018-04-20??16:05 阅读: 字体:
辅助线工具?色调调节:

  老街,从千年时光里来,淡静而又优雅,豁达而又包容。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条老街。那匠心别具的古民宅、斑驳的青石板路、巷中小贩的叫卖声……都是那样令人难以忘怀。

  慈城古县城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

  当您走在大街小巷,便能感受到古镇独具的人文情韵,延续千年的历史文脉比比皆是,包括了书院、藏书楼、药铺、庙宇、官宦宅地、陌巷民居和考棚、孔庙、县衙等传统建筑,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迹多达33处。走在古镇窄窄的老巷子里,小到一块砖,大到一座宅子,一伸手似乎就能触摸到她跳动千年的脉搏。

  慈城镇老百姓口中常说的两条“街”。一条叫“直街”,即今解放路;另一条叫“横街”,也称“下横街”,包括民生路、东横街和东镇桥街。

  在这里,有百年老字号冯恒大,宁波年糕香飘四海

  地点:民生路

  沿着民生路往西,百年老字号冯恒大就坐落在“下横街”的中间。给往来行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与墙高并齐的三个大字:官酱园。煊赫醒目,气势非凡。

  据说旧时,慈城有三种人不被“抽丁”(旧社会青壮年被强迫去当兵),一是邮差,二是医生,三是提着书有“冯恒大”三个字灯笼的男子。可见冯恒大响当当的名声在当时就有了。

  冯恒大门面虽不大,却很深。

  “慈城知音”——宁波女作家、江北区文联原副主席王静在书中曾写道:冯恒大的门原是石库门,门外有个埠头,埠石上的两根石柱撑起屋檐与石库门的回廊相接,农户们载来一船一船的稻米、豆子,又从这里运走一窖一窖的香酒和酱油。进石库门,还有一门亭,供顾客小憩或避风避雨,穿过门亭便是宽敞的晒酱酱缸。

  当时,冯恒大的主要产品为香干、抽油(酱油)、白酒、黄酒。

  岁月悠悠,冯恒大几度易主,惟有沿街的高墙依旧。2002年,文化人纪平正式接手并新办了宁波江北慈城冯恒大食品有限公司,主打慈城水磨年糕,拥有百年历史的冯恒大迎来了发展良机。

  纪平将年糕工艺创新,与冯恒大文化品牌相融合,救活了冯恒大这块老字号金字招牌。

  宁波人有句老话“汤团要吃缸鸭狗,年糕要吃冯恒大”。黑米年糕、火锅年糕、大头菜年糕、酒酿年糕、桂花糖年糕……冯恒大在年糕上翻出了新花样。

  此外,民生路沿街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店铺。其中,不乏极具特色的小店:敲洋铁皮的老伯自顾自专心工作;理发店有老式木摇椅和工具;更多的就是小吃店,散发着菜香的空气在老街里弥散开来……

  莘莘学子“嗒嗒嗒”的脚步声在慈城民族路上回响了近半个世纪,也为这条老巷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在这里,有近代江北平民学校,让贫困孩子有书读、读好书

  地点:民族路

  在慈城镇望京社区民族路46号,有一座学校旧址,已被江北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住在附近的人都叫它“四小”,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知道“四小”不是它本名。这座旧址就是被称为“近代江北的平民学校”的普迪学校。

  2008年下半年,普迪学校旧址在全国文物野外普查中被重新发现。

  说到这所学校,不得不说到一位人物——秦润卿(1877-1966年),宁波市慈溪县城(今慈城镇)人。

  1891年,秦润卿到上海协源钱庄当学徒,1917年提升为经理;后钱庄改组为福源钱庄,他又兼福康、顺康钱庄督理。在他的主持下,三家钱庄业务不断发展。日军占领上海后,秦润卿辞去各种社会职务,坚持不任伪职。1947年,他任全国钱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解放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及公私合营银行副董事长。

  1915年,秦润卿与李寿山、王荣卿等人集资,在慈城西营旧地购地一处,兴建“普迪学校”,意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并聘请鄞县名士谢缄三为校长。

  初时,学校即有学生数百人。数年后,因学生人数激增,校舍不敷,又另建“普迪二校”。两校学生共有2000多人。秦润卿亲立“勤、俭、公、忠”四字为校训,勉励学生克勤克俭,为造福社会、服务民生而奋发学习。

  普迪小学是当时一所新思潮颇为活跃的学校,历史上的不少文化名人都曾来该校执教。“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著名作家柔石,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1924年来到普迪小学任教。

  家住附近的应爷爷感慨道:“旧时进普迪学校上学,不需要一分钱,秦先生这是造福桑梓啊,让许多慈城的贫苦孩子得到了学习机会。”

  为数不少的毕业生,以学校创办人秦润卿为榜样,自强不息、乐善好施。

  92岁的余庚生老人,就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位。几十年来,他一直记着秦润卿先生的恩情。前不久,他将自己全部积蓄10万元捐献给宁波市慈善总会,用于救助贫困大学生。

  1952年,长期受秦润卿资助的普迪小学由政府接办。作为近代一所专为平民学子所创设的学校,普迪小学在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后,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太湖路—太阳殿路)历史街区,有不少街巷承载着悠悠岁月的记忆。如金家井巷、解元坊巷、察院巷、杨家巷,尚志路上的观音堂西、东巷等不少街巷。

  在这里,承载着悠悠岁月记忆

  地点:太阳殿路

  太阳殿路西起解放路,东至小东门,长690米。该路东段(砖桥头至小东门)原称慈溪巷,西段(解放路至民权路)原系倪家巷,因路西端与解放路交接处有一座太阳殿,始建于清初,在民国1933年改路名为太阳殿路。

  太阳殿路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冯宅、俞宅、冯君木故居、应氏宗祠、周氏祠堂、沐氏大屋、魁字门头、议和当、林进士殿以及应家池等古迹。

  地点:金家井巷

  金家井巷是慈城较典型的古巷之一。巷内从东到西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布政房、福字门头、甲第世家。巷内钱家弄口,有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首任物理系主任陈布雷的连襟何育杰的故居。

  布政房位于金家井巷8-10号,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任湖广布政使的冯叔吉的故居。这是一处明代万历前期的代表性建筑。

  福字门头,位于金家井巷6号,原为冯叔吉住宅的一部分。福字门头二台门照壁正中,书有硕大的“福”字,因此叫福字门头。

  甲第世家,即钱宅之别称,位于金家井巷西段,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嘉靖进士钱照住宅,具有明代民宅建筑的特有形式,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一组建筑群。钱照嘉靖七年中举,他的下代又有数人登第,因此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有文徵明题“甲第世家”匾额,后被毁。

  地点:尚志路

  尚志路西起民主路,东至太湖路,长640米。尚志路上有观音堂西、东巷,解元坊巷,还有许多古迹,如明代贞节坊、张尚书第大门、清杨九畹榜眼第、清姜宸英探花第、民国上海钱庄界名人冯受之故居,以及开办上海、苏州、宁波电力公司的民国实业家周仰山洋房等。

  地点:察院巷

  察院巷是较典型的古巷之一。巷内有明嘉靖五年(1326年)进士、福建按察司副使沈一定故居。巷名来源于他的官位。此外,还有程氏庆余堂,该建筑位于察院巷7号,此祠堂系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者程颐、程颢的后裔——程嘉禾,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建。此堂是清乾隆晚期祠堂建筑的代表作,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走访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街居民。在他们的娓娓叙述中,旧时光的老街印象就如碎石片在水面打起的水漂,一圈一圈静静地蔓延开来。

  消失的吆喝声

  旧时的慈城,河连着河,桥连着桥,屋挨着屋,街通着街。

  当时的学生,每天沿着河去上学。河不宽,清冽的河水中砌着石坎、河埠,石坎托着道道粉墙。粉墙后面,黛瓦底下,住着小城人家。

  小巷的吆喝声也曾是古镇的一道风景线。

  “豆腐……西施豆腐……”记忆里,清晨,不少人是伴着豆腐担的吆喝声醒来的。晌午,大饼店的伙计开始叫唤。夜色笼罩时,馄饨担子的竹梆声由远及近。想买时,就把头伸出窗外大吼一声,“馄饨!”馄饨担就会停在窗口。担子一头较低,中间一层是一块正方形托板,板中间有一个大圆洞,正好座下一口铁锅,锅下是烧木柴的小炉。担子中间也分成两格,放干净碗、调羹。大冬天,吃一碗热乎乎的馄饨,撒了盐,浇点醋,再加些菜叶和葱油,别提多香了。

  那年头,巷子里转悠吆喝的行当还真不少,如箍桶匠、补锅锔碗匠、补鞋匠……当时人们有旧玩意儿,不到不得已时,是不会丢弃的,听见吆喝声就捧出来,修修补补。混熟了,就边修边拉家常。

  吆喝声还有时节之分。春天透鲜的马兰头,夏天透凉的木莲冻,秋天香喷喷的桂花,冬天火热的年糕……这曲折悠长的巷子,也真适合长短高低的吆喝声,婉转回荡。如今,这些吆喝声都静静地淌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久久回响。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到: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 清明假期我区各景点人气旺...
· 江北全域旅游奏响“大合唱...
· 又到樱花烂漫时
· 300亩油菜花免费迎客
· “山马”渐成旅游发展“新...
· 鞍山乡村变景区迎“蝶变”
· 慈城古县城景区免票优惠办...
· 正是赏樱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