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统计局
2017年1月
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四大核心功能,区域经济社会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进中见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宁波市统计局下管一级初步核定:201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亿元,同比增长12.0%;第二产业增加值118.2亿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43.4亿元,同比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3∶31.9∶65.8。
2016年度江北区三次产业结构示意图

财政收入增势稳定。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95.3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0.0亿元,同比增长10.6%;中央财政收入为35.3亿元,同比增长15.9%;基金预算收入为56.9亿元,同比增长33.9%。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财力优先投向民生领域,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7亿元,同比增长0.3%,民生领域投入31.0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农林水经费4.2亿元、教育经费6.9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经费2.5亿元、科学技术经费2.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4.0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0.9亿元、城乡社区经费7.3亿元、交通运输经费1.4亿元、节能环保经费1.7亿元。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1.2%,比去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 农业、农村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慈城镇成为浙江省首家、全国第二家国家级出口种苗花卉质量安全示范区,被确立为省级特色农业强镇;灵芝精品园通过市级现代农业精品园验收;姚江农业公园、甬江北郊片、庄桥三村一庄园、保荪-都市农业园区块等一批农旅融合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滕头生态休闲农庄成功创建省级农家乐示范点,鞍山村成功创建市级农家客栈集聚村。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1亿元,同比上升13.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3885亩;生猪出栏3.4万头。
201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吨)
产品名称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蔬菜
肉类
牛奶
|
62928
4120
14758
|
9.69
-28.57
-2.17
|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加快联通山水人文线和乡村休闲线,实施了慈骆线、上毛线等一批沿线景观整治工程。美丽乡村风景线逐步提升,慈城镇成为全省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毛岙村获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称号。农村改革稳妥推进,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省级试点,需确权的43个村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签字率已达95%以上。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服务功能的农合联顺利成立。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13.7亿元。其中,2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45.6亿元,增长7.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8.9%,实现销售产值538.2亿元,产品产销率达到98.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9.4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7.4亿元。
重点产业蓬勃发展。27个规上工业行业中,产值上10亿元行业12个,其中产值总量排在前六位的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六大行业共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11.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4%,同比增长9.7%。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前六大行业(单位:亿元、%)
行业
|
工业总产值
|
增幅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93.3
|
5.4
|
汽车制造业
|
69.2
|
24.4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64.8
|
3.2
|
仪器仪表制造业
|
28.8
|
15.8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28.7
|
7.4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6.7
|
22.2
|
建筑业较快发展。2016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0.2亿元,同比增长25.3%。全年房屋建筑新开工面积726.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8.1万平方米,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9万元/人。年末全区拥有一级资质企业10家,二级资质企业37家,三级资质企业23家,不分等级企业9家,劳务分包企业16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6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3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工业投资30.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04.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25.3亿元,占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9.6%、33.0%和39.7%,三项投资额增幅分别为29.9%、41.6%和0.4%。
城乡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两路两侧”、“四路两侧”公路边环境整治全线完成(除涉及三江潮物流整体搬迁点位),其中第一批完成353个点位整治,完成率为98.6%,第二批完成整治问题740个,完成率为100%。强力推进公路治超,现场查处违章车辆494辆,卸载8940.33吨,卸载率100%,非现场执法查处车辆66辆。治堵工作初见成效,完成新增停车位4000个,老小区停车位改造680个;完成宁波大剧院错时共享停车场设备实施安装;完成外滩大桥桥下空间停车场改造项目,增加155个桥下空间临时停车位;完成公共自行车点位45个,投放自行车1350辆;完成区公共自行车停保基地建设。
住房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强化保障住房使用管理,我区公租房租金补贴在保家庭1346户,其中租金补贴1275户,补贴资金932.25万元;租金减免71户,减免资金3.10万元;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262户。落实危房管理工作,城镇范围内3733幢、建筑面积1066万平方米房屋,纳入日常巡查监管体系;累计完成112幢丙类房屋整治改造,面积计18.15万平方米。加强安置房房源管理,完成了1304套房源锁定给棚户区改造、拆迁项目。
五、城市管理、交通建设
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化。“三改一拆”进步明显,2016年“三改”总面积506.97万平方米,共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78.30万平方米。孔浦村、压赛村环城北路以南部分17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蓝色屋面专项整治完成319.2万平米。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全年共实施9项工程,其中二横街、戴祠巷、育才路和风华路928弄综合整治工程已完工。排涝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完成永红社区低洼地改造工程和大庆北路(东鹰花园段)应急排涝工程。夜间联合巡查持续推进,累计规范跨门经营95次,劝离、警告无证摊贩262次,暂扣41起。整治“渣土违法”成效显著,共检查渣土车辆6741辆,立案202件。垃圾分类工作逐步推进,城区居住小区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83.8%,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学、国企垃圾分类总体覆盖率达到80%。智慧城管工作高效推进,智慧城管网格已覆盖35.14平方公里。
交通基建日益完善。优化城市路网,完成了北外环绿化、丽江西路四期、城庄3#地块配套道路、宁波北出口外景观绿化提升等19个工程;完成天水家园南侧路二期、长兴东路、洪大路北延等6条道路污水管网建设,新增污水管5公里以上;完成丽江西路雨水泵站建设,铸峰路污水管道改造工程已完工。完善公路路网建设,甬余线改建工程和骆观线小修工程已全部完工,彩云路公路工程、压观线(宁慈公路)提升工程、甬余线红线外及慈城出口南侧绿化提升工程和县道寺慈线大中修工程等项目全面推进;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建设1.77公里,完成农村港湾式停靠站建设项目2个。
六、国内贸易、金融、旅游
社会消费稳健增长。201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9亿元,同比增长12.2%。商贸经济繁荣发展,恒一广场、迪卡侬广场等重点商贸项目顺利开业,来福士广场、万达商业广场、海德商业广场等产出逐步提升,其中,来福士广场和万达广场全年分别实现营业额4.9亿元和6.4亿元,全方位大商圈氛围愈加成熟。宁波国奥达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4S店开业,限额以上汽车销售全年实现零售额103.4亿元,占限上社零总额54.0%。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全区银行业机构共计27家,其中4家法人银行,23家一级支行;保险业机构共计14家;证券机构共计13家。全区共有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0家。股权投资机构蓬勃发展,慈城基金小镇集聚股权投资类企业200余家,注册资金180亿元,管理资产规模近500亿元,电商创新园区引进类金融机构约120家,注册资金70亿元。设立政府转贷基金(合伙制转贷服务公司),目前已与18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
旅游经济蓬勃发展。2016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15.33万人次,同比增长15.36%,其中国内游客1099.99万人次,同比增长15.37%,入境游客15.34万人次,同比增长14.84%;实现旅游总收入117.45亿元,同比增长15.5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1.28亿元,同比增长15.25%,创外汇收入9301.93万美元,同比增长13.34%。加大休闲旅游招商引资,签约休闲旅游项目10个,协议金额30多亿元。组建江北区旅游投资公司,毛岙村、北岸星街坊创建市级休闲旅游基地,创建1家平安饭店、安全标准化达标单位,1家宁波四花级酒店,3家星级品质旅行社,新增1家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
七、外向型经济
对外经济回稳向好。全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41.99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中自营出口额30.03亿美元,同比增长5%。在国际市场形势不稳定的环境下,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对大洋洲、非洲等新兴经济体出口增幅明显。全年核准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4家,实现核准中方投资17028亿美元,同比增长72 %;实际中方投资额97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6%。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统筹招商资源,增强招商合力,引进大市外资金100.28亿元,浙商回归资金65.20亿元。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9个,同比增长11.54%。实际利用外资10502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1987万美元,同比增长24.02%。
八、科技、教育、人才
创新型城区加快建设。新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专业化众创空间1家。全区新增各类众创空间在建20家,建成16家,合计新增面积64.6万平方米。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22家,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完成高企认定18家,其中新认定7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7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4%,同比增长14.9%。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设计创新中心12家。获批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4项,市科技富民项目3项,市科技惠民示范项目1项,市自然基金项目1项,获得补助资金总额665万元。评定市智团创业项目14项,下达补助资金251万元。组织开展了两批区级项目认定工作,工业、农业和社发类项目合计58项,补助总额合计1164万元。1-11月公布的全区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080件和207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244件和573件。认定区发明专利产业化示范项目6项,知识产权维权资助项目2项。认定技术合同286项,同比增长19.18%,技术成交额22297.82万元,同比增长32.05%。
教育事业获得新成就。新建2所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90%,全区等级幼儿园在读儿童16723人,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97.7%。全区小学共招收新生4034名,其中随迁子女1929名;全区中小学生共33993人,其中随迁子女18523人。新增2所省标准化达标学校(其中1所为民办学校),实现省标准化学校达标率100%。各街道(镇)累计开展各类教育活动3022场次,参与教育培训活动227809人次。完成305 人扫盲教育培训工作;1730人参加专科、本科、成人高中双证制等学历培训;4875人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构建起由2个区级老年大学、8个街道(镇)老年大学分校、47个社区(村)老年大学教学点构成的老年教育三级服务网络,老年大学学员达到6907人,同比增长436%。强化校园安全卫生,公办中小学、局办幼儿园全面完成校园警务联络室建设,全区108个学校(幼儿园)食堂中,A、B级食堂占比92.6%。
人才建设有新亮点。2016年引进各类人才1.26万人,其中引进海外工程师17人,硕博士研究生学历272名,高级职称38名。实施千人计划领航工程,先后引进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徐春保教授、国家“千人计划”赵春田博士以及国家“千人计划”巨东英教授团队等;积极推荐各类人才申报“千人计划”,其中1人获国家“千人计划”重点推荐,3人获评省“千人计划”,3个团队和1个个人入选市“3315个人计划”。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成立宁波市海智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和宁波-埼玉工业大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已有3项创新技术成果在我区进行产业化转化。实施企业领袖培育工程,先后选送了40名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参加上海交大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研修班等人才培养项目。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继续推进三大公共文化平台建设,“兰江舞台”举办不同类型演出83场,“百姓展厅”举办展览22场,“北岸讲堂”举办讲座23场。夯实基层文化阵地,新建外漕、费市、公有、王家坝等4个农村文化礼堂,全区24个文化礼堂实现WiFi免费覆盖,完成69家农家书屋11637册图书补充更新流转工作。狠抓文化产业发展,全年共引进文创企业1045家,其中认缴资本100万元以上854家(认缴资本1000万元以上 124家),总认缴资本达36.8亿元以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千场电影进农村”工程,已放映电影900多场,其中公益基地300多场,送电影下乡600场;同时,完成“天然舞台”文化惠民22场戏剧演出,送戏入村120场,实现“一村一年看一场戏”目标。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全年各类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检查市场经营单位近千家次,共取缔无证网吧50家,无证电子游戏厅1家,无证娱乐场所1家,办理案件8起,收缴设施设备千余台,非法音像制品1344张。
卫生计生事业全面提升。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6家,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6.79张、卫生技术人员9.01人。2016年,直属医疗机构门急诊223.22万人次、出院 1.36万人次。不断拓展医疗联合体建设,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宁大附属医院3个医联体共50名市级专家下沉基层,累计接诊7.97万余人次、双向转诊5128人。基层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当“家庭医生”来敲门》微电影、印发《健康江北》专刊、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有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居民26942人,户籍人口签约率和重点人群签约率位居全市第二。积极打造“网上医联体”,建成1个云会诊中心和37个云诊室,云会诊累计人次名列全市第二。加快引进优质、规模社会办医资源,社会资本办医不断加快,辖区共有民营医疗机构73家,其中医院9家,床位占比居全市前列。
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举办各项体育赛事70余次,其中市级7次、省级4次、国家级4次;宁波山地马拉松赛参赛人数达到4100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达到1300人,已成为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盛大的越野跑赛事。全区现有篮球场125个(其中灯光篮球场18个)、门球场10个、笼式足球场6片、网球场5个、气排球场9个、乒乓球场64个,安装、更新健身路径80套,健身路径总数达到353套。符合条件的30所中小学校体育场全部向社会开放,开放时间比去年延长30—60分钟,并投入70万元完成学校运动场灯光和门禁系统改造,在全市率先试点刷卡入校锻炼,发放市民卡近1万张。培训体育指导员520余人,全区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790人, 257个晨晚练点坚持开展或指导健身活动,体育人口达到42%。顺利通过浙江省体育强区验收,全区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十、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区年末公安户籍人口247469人103813户,其中城镇人口187810人。总人口中男性121151人,女性126318人。2016年全区出生人口(含补报)2431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09。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6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127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46元,增长8.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1.82:1。
十一、社会保障、就业
社会保障有新水平。全区户籍人口参保率达96.8%。加快社保制度衔接并轨,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策并轨,全区8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全部完成并轨。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全区62家建筑企业按项目参保,农民工参保总人数4087人。提高各类参保群体待遇,其中养老金调整涉及企退人员3.7万人,人均每月增资170元,月基本养老金达 2398元,保障工伤、生育职工权益,发放工伤生育保险5048万元,涉及3177人。推进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 18家零售药店新增为医保定点药店,组织退休职工体检,完成体检1.4余万人次,异地人员通知率100%。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功能,新增社保卡3.6万张,累计发行36.8万张。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有效提升。全区有低保对象996户1237人,共发放低保金868.75万元,发放物价补贴80.84万元,惠及4806人。医疗救助范围从特殊病种扩大到非特殊病种,从住院费为主扩大到门诊费范围,实际医疗救助资金支出398万元,惠及46500人次。大力贯彻救急难的精神,共发放临时救济200.3万元,受益2125人次。共建立65个避灾中心,面积达89375平方米,可安置灾民24000余人。全区共有重点优抚对象497人,享受60周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人员1468人。共发放定期抚恤补助金514.54万元,无军籍职工工资福利404.07万元,军队退休干部发放工资7.89万元。全年新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11个,江北慈孝乐园一期、星健兰庭等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新增养老床位1200余张,全区共有8934人享受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年发放金额606万元。
就业创业有新成效。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467人,帮扶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080人。累计受理各项就业政策6760万元,惠及2889家次企业1.8万人次。开通全市首条就业创业服务热线“88001791”,完善“江北区创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号,接听咨询热线2500余条,帮助解决创业就业问题500余个。发放创业小额贷款110笔,金额2745万元;累计发放各项创业政策补贴538.3万元,惠及686家创业实体。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10家,新增市级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示范企业1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组织举办健康管理师、育婴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类培训班170期,培训城乡劳动力8451人。在全市率先试点安装14台人力社保自助服务一体机,制作发放6000份就业招聘“春风卡”,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22场,提供岗位2.6万个,7913人与企业达成意向。
和谐劳动有新局面。开展劳动用工隐患排查专项行动,累计排查建筑工地及企业1千余家,发现处置劳动纠纷103起,作出行政处罚2起。发挥劳动监察预防化解职能,受理群众投诉举报461起,同比下降1.2%,结案率97%;处理10人以上群体性案件16起,同比下降48.4%;处理金额约1321万元,同比下降49.9%。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先后向公安机关移送3起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区本级共受理仲裁案件809件,同比增长17.9%,涉及人数1895人,结案率达97%,调解成功率达72.4%。办理工伤认定申请910件,办理特殊工时审批258件,审核通过14件劳务派遣设立、变更申请。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完成9家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年度任务。超额完成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年度任务,共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495辆。完成8家刷卡排污企业联网、充值使用系统建设和1家排污权回购工作。开展 “大整治、大拆违、大淘汰”环境提升工作,排摸整治近300家村级出租企业。对辖区内的44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的51枚放射源、射线装置和2家金属熔炼单位开展4次全覆盖的监督性检查。坚持靠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共审批建设项目207个,否决项目60个,验收73个。参加防控、应急演练4批次,完善应急预案。实施双抽查制度,出动检查人员1800多人次,检查企业800余家次,下达65份《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作出29起行政处罚决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件。共调处环境信访603件,完成各级各类督办件46件,处理率100%,满意率98%。
生态建设成效斐然。五水共治攻坚推进,实施各类治水项目77个,完成投资15亿元。完成河道疏浚30公里、生态河道建设5.45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区域行政村全覆盖,6个村的提升工程实现主体工程完工;整治畜禽养殖场409家(户),全区畜禽禁养区的禁养目标基本完成。强力推进农田管理用房整治,打造“美丽田园”,共拆除农业设施用房854户、面积8万余平方米;提升农业设施用房1025户、面积10万余平方米,基本完成整治目标,进度居全市前列。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全区42%的村已经实施市场化保洁,95%以上的村实行了7小时动态保洁,4个村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安山、毛岙荣获市级最洁美村庄称号。“森林江北”美化彩化有序推进,彩化美化规划编制完成,实施平原绿化彩化375亩,开展森林抚育500亩。2016年我区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区”称号。
十三、社会安全
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开展。2016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工矿商贸、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渔业船舶)100起、死亡17人、受伤81人、直接经济损失137.56万元。发生生产经营性火灾事故22起,直接经济损失99.55万元,未发生一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共检查企业8195家次,发现隐患22621条,涉及重大隐患5处,均按期完成整改;出具执法文书2753份,停产停业整顿41家;实施行政处罚27起,其中事前处罚16起,总处罚金额254.84万余元。完成4处市区两级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整治,完成“低、小、散”企业排摸1019家,职业病普查企业2149家(其中尘毒危害企业1082家)。查没非法储存各类危化品50余吨,取缔非法储存场所6处。累计治理重大管道隐患37项。查处违法违规工程运输车辆510辆,重点车辆、人员“户籍化”动态管控率达100%。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检查重点单位2831家,发现火灾隐患3826处,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57份,责令“三停”16家。明确市、区两级重点项目监管责任单位,对全区106个受监的建筑和交通工程实行全覆盖检查。
“平安江北”建设深入开展。今年累计受理各类信访件645件,办结644件,办结率99.8%。累计共立各类刑事案件4356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75起,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795人,同比分别下降21.14%、9.11%和13.96%;累计查处治安案件4782起,同比上升17.03%。坚持命案必破方针不动摇,共发、破命案4起,破案率100%。建立区非法集资案件预警平台,排查各类投资类公司800家,清退注销可疑P2P投资公司24家,列入重点监控对象29家,打击2家。累计共立经济犯罪案件82起,同比上升12.3%;破案57起,与去年同期持平;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62人,涉案金额4亿3千余万元。累计出动警力4000余人次,圆满完成了2016宁波山地马拉松赛、宁波大学校庆等17项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
***********************************************************
说明: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指:
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
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