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街道办事处、慈城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江北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0月30日
江北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江北”战略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方针政策,切实提高我区中医药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浙江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宁波市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江北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区紧紧围绕《江北区“十二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北区政发〔2010〕43号)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坚持“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发展战略,以服务全区人民群众为宗旨,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主线,以创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为抓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重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目标。
中医药服务环境持续完善。市第九医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中医药人员、设施设备配置完善。全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均建立了200平方米以上的相对独立的中医诊疗区,中医科、中药房、理疗室设置率达100%,8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常用中医诊疗设备,能提供中成药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设置社会办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中医门诊部3家、中医诊所9家。基本形成以市第九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机构为支撑、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对中医药师承教育、规范化培训等给予财政补助,制订了包括名中医、优秀业务骨干在内的人才奖励措施,出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区成功创建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通过实施“中医治未病”实事工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中医药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开展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开设中医小针刀、针灸、推拿等一系列中医特色门诊,“中医三联法分期论治带状疱疹”入选为江北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推广应用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十二五”末期全区中医药业务总收入(中药饮片+非药物治疗)3388.97万元,比“十二五”初期提高了58.87%;中医药服务人次29.9万,比“十二五”初期提高了80.12%。
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区政府出台一系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设立中医药人才引进奖励和补助资金。全面落实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医师全科转岗培训、中西医结合教育和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截至“十二五”末,全区共有中高级职称中医师27名,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41%;2名中医师获得区级名中医荣誉称号,1名中医师成为首批宁波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3名优秀中医药人员与市级医院中医专家师徒结对,24名临床业务骨干完成了“西学中”转型培训。
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推进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研究项目入选2014年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创新案例培育项目。推进社区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制定社区重点人群以及社区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保健方案22个,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功法、食疗药膳、体质调养等养生保健指导服务。采用中药预防传染病流行,根据季节开设中医药防治甲流门诊,加强中医药在传染病诊疗活动中的应用,为控制传染病流行筑起更坚实防线。组织开展“中医中药健康行”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素养,中医发展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分析
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振兴发展,已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进一步迸发,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释放,中医药因其独特优势,已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和技术方法符合当今医学发展方向,必将为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必将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十二五”期间,我区中医药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但目前仍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中医药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未设置区级中医医院,区级综合性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层次人才短缺。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相对薄弱。中医药服务领域有待拓展,人民群众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有待提升。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统筹规划逐步加以破解。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健康江北”的总体目标,立足江北区情,坚持“基层为重点、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保持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质卫生”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新城”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特色明显、功能完善、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服务机构建设更趋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迈上新台阶,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稳步壮大;中医药传统资源进一步挖掘,群众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得到提升;力争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到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五星级中医门诊创建达标率60%,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达标率100%,市第九医院按医院核定床位数5%比例设置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床,中医治未病网络健全,治未病服务成效初显。
——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推进辖区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到2020年,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力争2—3个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在全市同领域享有一定声誉;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25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推广应用达到20项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服务量占全区同类机构诊疗服务总量达到30%以上。
——中医药人才队伍稳步壮大。加强中医药专家、临床实用型人才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实施“传承型中医师”培养项目。到2020年,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35人以上,拥有在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区级名中医4—5名,拥有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2—3名,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有1名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名区级中医药学术师承人员。
——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中医药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和弘扬,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取得实效,群众中医药文化知晓率明显提高,中医药服务社会需求得到有效激发,到2020年,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0%。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特色街区建设。
专栏1中医药主要发展指标(预期性) |
主要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年增长率 |
五星级中医门诊数(家) | 1 | 5 | 80% |
中医特色服务站(个) | — | 25 | — |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人) | 64 | 128 | 20% |
每千人中医医师数(人) | 0.18 | 0.35 | 18.9% |
区级及以上名中医(人) | 2 | 5 | 30% |
基层医疗机构高级职称医师数(人) | 1 | 8 | 140% |
医疗机构中医总诊疗人次(万) | 29.9 | 35.9 | 4% |
医疗机构中医技术服务人次(万) | 14.3 | 21.5 | 10.1% |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打造一家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扶持其转型为中医专科特色突出、综合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区级中医医院,提高中医药核心竞争力和区域技术辐射能力,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整体发展。市第九医院在设置中医科室、中药房的基础上,安排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用于开设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床,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构建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市第九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中医药优质资源“上联下沉”,推进中医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充分应用“互联网+中医”,开展中医远程服务,提升中医药服务品质。加强星级中医药门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中医诊疗区实施功能区块化改造,建成科室设置集中、诊疗方法多样、中医氛围浓厚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五星级中医药门诊建成率达到60%。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中药饮片、中成药,配置基本中医药诊疗设备,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打造成中医特色服务站,深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中医药服务领域。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以及中医类专科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有实力、有信誉的社会办中医门诊部(中医馆、国医馆)和中医诊所以及中医类专科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品牌化连锁经营。鼓励离退休名老中医、确有专长的中医师开设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给予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政策、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受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到2020年,力争社会办中医门诊部达到4家,中医诊所达到12家。
专栏2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作 |
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选择有条件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时挂牌区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力争达到与市内其他区级中医医院同等规模水平。 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市第九医院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从中医科室、中药房设置、中医药业务能力、中医药人员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力争到2020年创建成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星级中医药门诊创建项目。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星级中医药门诊建设,从功能区块布局、人员和设备配置、中医药服务拓展等方面促进服务能力提升。到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五星级中医药门诊建成率达到85%。 中医药特色服务站建设项目。加强中医药服务网底建设,开展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活动,连续五年、每年遴选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服务站给予20万元用于营造中医氛围、拓展中医适宜技术运用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到2020年,力争有25家服务站具有中医药服务特色。 社会办中医试点。改善准入条件,优化许可流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实行中医医师执业区域注册,推进中医医师多点执业。按《宁波市推进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给予经费补助。到2020年,力争有4家中医门诊部、12家中医诊所。 |
(二)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推进中医“专科、名医”建设。实施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培育优势病种和特色技术,提高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建设一批特色显著、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医特色专科,争取2—3个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在全市同领域享有一定声誉。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建立推荐评选、绩效激励和考核管理制度,每次选拔产生3名区级名中医,努力培养1—2名在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市级基层名中医。到2020年,争取有5名区级及以上名中医。通过“专科、名医”建设,提升区域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服务网络的联动作用,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设备配置,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有效应用中医药技术手段治疗诊断明确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康复治疗,提升基层中西医综合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在社区的应用,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覆盖率和使用率。到2020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能够提供20项中医药技术服务。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区中医院、市第九医院设立中医治未病科或治未病中心,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等治未病服务,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服务在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加强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以治未病为核心,以老年病、慢性病为重点,开展融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为一体的中医特色健康服务模式。
强化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加强中医药质量管理,健全质控组织架构,完善质控制度,加强质控培训,拓展质控范围,创新质控方法,强化监督考核,深入开展中医质量持续改进活动。加强中药饮片合理应用和费用控制,重点加强中医人均门诊费用、均次住院费用、均贴费用、中药饮片费用比例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和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推进中医药学会建设,搭建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的桥梁,充分推进行业自律。
专栏3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重点工作 |
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开展中医特色专科评选活动,评选出3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周期三年,每个专科每年给予10万元的经费补助,用于专科人才培养、仪器设备投入等。力争有2—3个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在全市同领域享有一定声誉。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行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以洪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市中医院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联合单位为契机,加强江北辖区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和培训指导。到2020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能够提供20项中医药技术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6项中医药技术服务。 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设备配置,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深入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建成以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为龙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中医治未病科室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相应服务的治未病服务网络体系。 强化中医药质量控制管理。健全区级中医药质控组织,修订完善质控标准,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质控培训,拓展质控范围,创新质控方法,加强质控管理,深入开展中医质量持续改进活动,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水平。 |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中医药人才引进。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落实人才扶持政策,建立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中医药人才招引、培育激励机制,实施医学院校中医类别人员招录和高学历中医药人才引入的补贴政策。力争到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千人口中医师数达到0.35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有1名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推进中青年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中医药技术骨干参加市级及以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临床中医人才研修项目深造,推进临床实用型人才和中青年业务骨干培育。实施“传承型中医师”培养项目,通过“师带徒”形式开展个性化、有专长的师承教育,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优秀中青年中医师。到2020年,拥有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2—3名,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有1名区级中医药学术师承人员。
深入中医药教育培训。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等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满足中医药临床服务需要。鼓励和支持基层医务人员参加“西学中”和“在职研究生”培训班,不断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开展中医护理、中医预防、保健、养生等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掌握全科医学知识、融中西医技术手段的全科服务人才队伍,提升基层中西医综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争取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比达到20%以上,全科医师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
专栏4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作 |
中医药高级人才培育。完善卫生计生人才评选办法和标准,医学院校中医类别人员到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给予个人一次性补助1万元。引入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等高学历中医药人才,分别给予个人2万元和3万元补助。每三年开展一次区级名中医评选活动,每次选拔产生3名区级名中医,每人每年享受津贴3万元。积极鼓励支持辖区中医人才参与全市基层名中医评选活动。到2020年,力争拥有区级及以上名中医5名,其中1—2名为市级基层名中医。 传承型中医师培养项目。深入开展区级中医药业务骨干培训,推进传承型中医师培养,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遴选1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分别师承市、区级中医医院优秀业务骨干,每位带教老师一次性给予个人0.6万元补助,师承人员开展为期一年的师带徒学习,培育一支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队伍。 |
(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
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区中医药学会加强中医药传播队伍、传播网络和传播平台建设,建立中医药文化普及长效机制。实施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各医疗卫生机构要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用讲座、义诊、竞猜等形式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依托区中医药学会开展知识讲座进“农村、社区、家庭、机关、企业、学校”活动,进一步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提升区域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开展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活动,在机构内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和内涵,建立完善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科普宣教制度,通过科普宣传、健康咨询、技能比赛、主题巡讲和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激发中医药服务社会需求。区中医药学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开展学术活动,扩大中医药学术影响力。
开展中医药对外合作与技术创新。与市中医院、市级综合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专家下沉、接受进修、培训指导、师承带徒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中医药教学培训与研究,建立市级中医医院签约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帮扶的长效机制。积极申报中医药相关科技项目,加强对社区常见慢性病中医药防治、基层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等实用性研究、效果评价和推广工作。
专栏5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重点工作 |
中医药文化传播全媒体建设。推动建设覆盖电视、网络、移动终端、平面媒体等跨媒体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新江北》、江北广电等区级媒体开展有中医特色的文化传承、价值观念、健康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宣传。各医疗卫生机构完善自媒体建设,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区中医药学会加强中医药传播队伍、传播平台建设,建立中医药文化普及长效机制。 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知识讲座进“农村、社区、家庭、机关、企业、学校”活动。通过义诊咨询、技能竞赛、中医药科普巡讲和宣传栏(墙报)等多种形式提高群众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激发中医药服务社会需求。 |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
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区域卫生计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细化任务,落实责任,明确时限,建立考核机制。区政府建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发改、财政、人力社保、宣传、民政、卫生计生、市场监管、残联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工作目标得到实现。
(二)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扶持力度
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中医药事业投入占全区政府卫生投入10%以上,或占全区政府卫生投入8%以上且年均增长比例高于卫生计生事业费用的增长比例。自2016年起,增加对中医类经常性经费补助,主要用于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特色服务站建设项目、社会办中医试点、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中医药高级人才培育、传承型中医师培养项目等。
(三)加强行业监管,提高管理能力
完善中医药管理组织,充分利用区中医药学会力量,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强化中医药管理人员教育培训,加强行业监管和指导,严格中医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准入管理,加强对中医药服务的监督,完善中医药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中药市场准入管理,建立中药流通生产监管协调机制,规范中药采购、运输、验收、贮存、使用等环节管理,切实保障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
(四)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媒体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激发需求,促进健康,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健康江北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